体育为乡村振兴赋能

2021-01-28 来源:中国体育报

提起达喀尔,很多人想到的是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提起圣莫里茨,很多人想到的是两次在这座人口只有5000多人的瑞士小镇举办的冬奥会;提起迪拜,很多人也会在财富、奢华之外,第一时间想到拉希德体育场、网球、赛马、热气球赛事……

 

体育的力量绝不仅仅是追求竞技赛场上的“更快、更高、更强”,还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赋能,而这,恰恰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体育需要扮演的角色。

 

“十三五”时期,我国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现象历史性消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此过程中,体育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体育总局定点扶贫县繁峙县、代县,通过以雁门关国际骑游大会、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为代表的国际、国内一流赛事的“加持”,繁峙县、代县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五台山游客数量大增,过去只开放三季的雁门关景区如今冬季也能吸引大量游客,而游客带来的消费、住宿直接带动两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而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涞源县,通过建设七山滑雪场,也将当地春夏秋三季的旅游延展到了四季,绿水青山、冰天雪地就此变成了金山银山,还实现了当地滑雪场、白石山景区、华中温泉度假村“打包”发展,攀登白石山、七山滑雪、休息时泡温泉已成为当地旅游的“拳头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体育事业尽管为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很多贫困地区尤其是乡村地区体育产业的规模、模式还处于初期、粗放的发展阶段。从国际上成熟的“体育+旅游”“体育+民俗”“体育+康养”的发展模式看,除了成熟的经营策划思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长期的坚持——文章开头提到的巴黎—达喀尔汽车拉力赛从1979年创立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圣莫里茨更是从1928年开始就承办冬奥会,其滑雪产业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即便是相对年轻的城市迪拜,打造赛事品牌也用了几年、十几年。

 

上周末重温大火的国产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天上掉下个UFO”章节,讲述的是一个质朴的乡村爱情故事,但内核反映的还是乡村振兴的思路与理念——为了保住“UFO村”的名头,即便明知有问题,当地仍笃信其真,问题的关键还是电影中的乡村缺少吸引游客、经济发展的由头,遇到了天赐良机的“UFO”,必定大做文章。体育,恰恰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由头”,通过体育赛事吸引人们来到一个地方、了解一个地方、爱上一个地方,为这个地方的发展攒足后劲。

 

但体育大都需要“慢工出细活”,短时间内的收益有限,参与者往往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勇气和韧性,将体育牌打好、用活,唯有如此,体育才能真正融入一地的血脉,焕发“体育之城”“体育乡村”的生机和活力。

 

赛场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体育的逻辑,更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