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再升级 全民健身增活力

2022-03-30 来源: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王雪莉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要求,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入新发展阶段,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8个方面系统提出29项改革措施,可谓正当其时。

 

一、《意见》直面问题不回避,敢于担当求突破

 

《意见》勾勒了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未来图景,实打实地解决发展全民健身的“卡脖子”问题,把直面问题作为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找准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多元协同格局仍未形成,群众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意见》针对长期存在的“一场难求”场地设施难点问题,提出“按人口要素统筹资源布局,优化城市全民健身功能布局”,以问题为导向,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场地设施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意见》还指出,“构建多层级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规定“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健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意见》的措施兼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出从实际出发、有据可依,有事可循。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出发,体现了为百姓办实事、谋福利的责任和担当。

 

二、《意见》聚焦重点再发力,多措并举促发展

 

《意见》中的各项任务措施不仅是直面问题,更做到了精准施策。从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更均衡的资源布局、更绿色的健身载体、更丰富的赛事活动、更广泛的群众参与、更科学的运动方式、更浓厚的社会氛围、更强大的要素支撑等8方面提出29条政策措施,全方位立体式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有的指方向,有的给处方,既有导向突出的要求,又有实施检查的抓手。以社区为单位夯实全民健身基础,“为每个社区至少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就是一项既精准又富有创造性的举措,人才对口,专业对口,不仅激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支专业力量,以社区为单位更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同时,《意见》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为老年人健身提供帮扶,解决其运用体育智能技术困难”“无障碍体育运动环境营造”“青少年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允许工会会费为职工购买健身服务”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体现出社会包容性发展的人文温度和全龄友好理念。在推动健身场地开发共享方面,相较于此前鼓励性的措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界限和办法,指出“已建成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物理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精准高效。

 

三、《意见》站位高远勇谋划,多元创新领未来

 

《意见》强调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全民健身赋能。《意见》将绿色发展作为鲜明特点,提出“推广绿色建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节能降本改造”,“户外运动设施不逾越生态红线,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促进全民健身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意见》以协同发展作为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路径方法,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有效的服务供给,同时不断强化政府的服务和监管职能,从而实现真正的全民参与和可持续、后劲足的全民健身。“培育融入社区的基层体育俱乐部和运动协会、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建设共享健身空间、支持第三方对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统一运营、支持社团进入学校”等,多元主体协同以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切实保障社会公众健康生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