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体育叙事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给体育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从体育产业看,全球经济严重衰退,中小体育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境。全球单项体育赛事、综合性运动会受到冲击。东京奥运会延期引起了学界有关法理与伦理、规则与程序的激烈争论。从学校体育看,体育在线教学、健康教育成为关注的焦点。从全民健身看,“免疫力”让民众产生了共情能力,“健身”“健康”成为人们共同的需要和追求,掀起了全民居家健身的锻炼热潮。从总体看,疫情引发了体育的新危机,影响了国际体育秩序,干扰了体育事业与产业的良性发展,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面对如此严重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体育“如何为、何以为”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从事件与话语两个层面,探讨疫情防控期间体育发展的态势,分析体育事件中折射的观念转变,呈现体育在疫情中的改造转型与身份塑造,进而为今后中国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1 体育产业困局及破解
1.1 体育产业的危机叙述
疫情发生至今,全球体育产业遭遇“寒冬”。疫情对体育产业的影响有以下3个特征:(1)体育产业危机的持续性。体育行业何时恢复取决于全球疫情的控制,也取决于世界体育经济形势、全球体育治理新格局以及中外体育交往互动的新状况。根据2003年“非典”疫情后的历史经验,服务性行业在疫情结束后,需要经历两个季度的持续低迷过渡期才能恢复。(2)体育产业危机的社会性。从就业人口学特征看,体育产业领域从业人员呈现年轻化、专业知识化以及劳动密集化,工作方式多是临时、自由和弹性的,具有保障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弱的特征。若疫情持续发展,这些体育行业人才或将流失。(3)体育产业危机的结构性。在疫情下的竞赛表演、体育场馆、健身培训、体育用品等业态受到冲击时,可能出现产业链之间的震荡,引发体育产业内在结构上的变化。
1.2 体育产业“转危为机”的应对举措
为消除疫情给体育产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地方体育行政部门积极行动,出台多项措施应对疫情,成为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此外,部分省市还积极探索了与区域相适应的体育产业扶持手段,采用发放体育消费券、创新帮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体育消费能力。地方政府的扶持行为往往更具针对性与适应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产业的恢复。但仍有专家指出,大多数省市的体育产业需要政府施以更大力度的扶持,特别应出台更加细化的分类扶持政策和措施,坚决杜绝出台缺乏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大水漫灌”式扶持政策,以免对当地的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1.3 疫情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研判
(1)政府整合体育产业态势将持续增强。疫情结束后,政府应继续采用政策引导与财政资金补贴等扶持手段,以公共服务建设为抓手,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娱乐、休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既要实现体育事业内部要素对体育产业的支撑功能,又要发挥体育系统外部资源对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和导流功能。
(2)消费端刺激将成为体育产业发展共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政府应加快恢复体育产业的经营秩序,适当增加体育公共消费,继续加强对传统体育基础设施和新型体育产业设施的投资,不断优化中国体育产业环境,形成体育产业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相互支撑、体育消费持续释放的新局面。
(3)体育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将得到有效提升。体育企业要有合作思维,共享政策和资源。在技术层面上,企业要对体育经营模式进行改良,开展技术创新,降低重资产配置比例,灵活调整运营方式。在空间层面上,体育企业要与家庭、社区加强联系,科学控制体育服务场所人员密集带来的风险。在市场信心提振层面上,政府应防止体育企业出现市场经营畏惧心理。
总而言之,我们应在保生存、求发展的基础上,做好体育产业突围的战略分析工作。以长远眼光看待其机遇性,开出刺激与救济体育产业的“处方”,并积极利用国内外体育消费升级和市场结构转型的新契机,有效实现体育企业从“转危为安”到“转安为机”的衔接,促进体育产业的逆势增长。
2 东京奥运会延期效应
2.1 引起奥运会延期的法理争论
东京奥运会延期至2021年7月23日至8月8日举办。国际奥委会以“世界希望的灯塔”“隧道尽头的明灯”等表述,彰显了奥林匹克的人文关怀,却因决策程序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不足,破坏了奥运会四年一届的奥林匹克传统而遭遇公信力危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进行了官方说明,认为东京奥运会的延期并不是国际奥委会的草率决定,而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求了各方意见后做出的谨慎决定。这就为基于伦理和各国现实情况的奥运会延期方案提供了一条决策合法性的支持依据。有学者认为,疫情是《主办城市合同》签订时不可预见且不可避免的,国际奥委会和东京奥组委等不同利益主体在主观上都不存在过错,可以重新协商合同履行的时间,奥运会延期的决定也是合法的。
2.2 触及国际奥委会改革的痛点
疫情给国际奥委会敲响了警钟,让国际奥委会有机会思考奥运会的“瘦身”问题。如果把奥运会比作物类生存,根据 “递弱代偿原理”,庞杂与复杂的结构属性演化会让奥运会呈现存在度减弱的趋势。奥运会的生存技巧越来越高,但其存在效力却日益式微。当前,奥林匹克利益群体复杂化、多样化,导致国际奥委会在各方的合作与冲突中很难保持平衡,面临较大的治理压力,单纯依靠国际奥委会及其专业委员会的内部治理已显现部分失灵的态势。面对东京奥组委的督促和压力,国际奥委会组织内部尚未做好分摊延期经费的预算超额评估,就急于做出奥运会延期的“官宣”,被外界视作“一个草率的决定”。
2.3 引发中国体育赛事治理的思考
受东京奥运会延期的影响,第十四届全运会与东京奥运会赛程几乎“撞车”,让运动员、赞助商陷入了两难境地。同时,即将在2021年举办的南京世界室内田径锦标赛、成都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世俱杯足球赛等3项国际体育赛事也都选择了延期,给中国赛事安排带来不利影响。不过,这也为中国体育赛事的治理提供了契机,让我们有机会反思如何科学、理性地申办赛事,如何更好地提升办赛效能,扩大赛事的辐射效应,利用赛事推动城市的更新升级。
2.4 改变中国奥运备战的计划
东京奥运会备战过程中,必须积极顺应疫情的发展趋势,重新研判东京奥运会延期的利与弊。从“利”的方面看,中国有备战的制度优势,在补充训练短板、培养年轻“准奥运”运动员、科技助力奥运备战工作等方面,有了更充足的时间保障。奥运资格规则调整对中国获取部分项目的资格有利。从“弊”的方面看,各项目的备战节奏和训练安排可能被打乱,国家队教练员和运动员会出现短暂的心理波动,重大体育赛事赛程密集,国家备战系统压力增加,国家队运动员参赛资格选拔方案面临新的调整,国家队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很难持续保证。
中国奥运代表团应做好如下适应性调整:
(1)对症下药。跟踪不同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为中国奥运备战提供更多备选方案。
(2)知己知彼。组建奥运备战信息情报小组,实现不同项目的精准备战,尤其是对不同参赛项目各国备战信息的再加工。
(3)以赛代练。如何模拟东京奥运会赛制、规则和环境,如何适时举办高水平、多规格的对抗赛,激发运动员潜力,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形成以赛代练的训练模式,就成为考验不同团队管理能力的关键。
疫情防控期间的奥运备战调整说明了竞技体育训练模式是系统工程。它既反映出中国竞技体育制度的优势,也暗含了当今世界竞技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随着时代发展,今后的运动训练已逐步从单一要素、简单系统向多元要素、复杂系统的方向发展,正从“专项技战术教练员‘个体’包打天下、统管一切训练要素和训练过程”的传统训练方式,向“专项化、个性化、精细化、数字化、可视化、集约化训练所需求的教练员‘团队’分工统筹、流水线作业”等一系列产业化的工业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