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路跑赛事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强国建设

2025-07-10 来源:中国体育报

赵轶龙(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近年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在我国蓬勃发展。2023至2024年,全国路跑赛事(参赛人数800人以上)数量由699场增加到749场,参与人次从605.19万增长至704.86万,已成为我国参与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群众性体育赛事之一。路跑运动能够以较低的参与门槛准确对接日益壮大的全民健身需求,成为提高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路跑运动和路跑赛事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全民健身的“晴雨表”,也是促进消费提振升级、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支持各地增加优质运动项目和特色体育赛事供给”,明确将运动项目与体育赛事供给作为提振体育消费的重要举措和发展方向。路跑运动是典型的以赛事为核心,将全民健身需求与体育产业发展有机融合、深度融合的运动项目。2023年、2024年,在中国田径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就我国路跑消费与赛事经济展开专项调查研究。

 

研究认为,当前我国路跑赛事经济的发展总体呈现出两个方面的趋势。一是路跑赛事消费总规模增幅显著。2023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人均总消费支出为13701元,按当年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赛事全马、半马完赛总人数97万人推算,仅认证赛事参赛者消费总规模超133亿元;2024年,我国马拉松赛事参赛者人均总消费支出增至14141元,按当年完赛总人数119.1万人推算,认证赛事参赛者消费总规模超168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长26%。二是路跑消费拉动效应更加显著。2023年我国认证赛事参赛者直接消费总规模为82亿元,因参赛产生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间接消费总规模达到50亿元。2024年,我国认证赛事参赛者直接消费总规模、间接消费总规模分别达到98亿元、69亿元,与2023年相比,直接消费总规模增长20%,间接消费总规模增长38%,间接消费增长率超过直接消费18个百分点。从直接消费对间接消费的带动作用来看,2023年参赛者人均直接消费带动间接消费比例为1.6∶1;2024年这一比例达到1.4∶1,即参赛者在运动参与上每花费1.4元钱,就能带动1元钱的间接消费。

 

当前我国路跑赛事经济与路跑消费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路跑赛事促消费的作用显著。2024年,我国各类路跑赛事参赛者人均总消费支出为13444元,路跑赛事参赛者人均总消费支出是未参赛跑者的3.6倍,赛事拉动消费的作用十分突出。二是“跟着路跑赛事去旅行”的特征突出。2024年,调查样本中83.2%的参赛跑者有异地参赛经历,其中61.9%的异地参赛跑者在赛事举办城市停留2天,并且随着异地参赛场均停留时间的增加,人均总消费支出呈现显著增长态势,消费重点也逐渐从参赛消费转向旅游消费。三是路跑赛事中“银发经济”现象凸显。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参赛者异地参赛场均停留时间为3.42天,高出全年龄段参赛者均值24个百分点,中老年跑者因参赛产生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间接消费也显著高于年轻人。四是国产品牌跑鞋正在崛起。当前,我国78%的跑者会优先选择国产品牌的跑鞋,仅有22%的跑者会优先选择非国产品牌的跑鞋,国产品牌跑鞋选购者青睐的价格区间为300-999元,占比超过70%。相较国外品牌,国产品牌跑鞋更具性价比,逐渐受到我国跑者的认可。五是路跑直接消费中的实物消费占主导。从消费结构来看,2024年,我国跑者购买路跑服装鞋帽的消费支出在直接消费中的占比约为35%,购买运动手表、心率带等可穿戴装备支出占比约为27%,购买专业运动营养补剂等营养品支出占比约为10%,相对服务类消费,实物消费支出占比较高。六是路跑运动参与和消费具有较强的包容性。路跑运动是极具包容性的运动项目,运动参与的技能门槛、消费门槛以及对场地设施的要求低,而且运动参与的自主性强,可以各取所需,不同运动基础、不同需求的跑者均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锻炼、比赛和消费。

 

随着路跑赛事体系的不断优化、赛事供给质量的有效提升,以及赛事场景的创新与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路跑赛事经济有望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路跑消费在推动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智能体育装备制造业,以及运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放大,在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方面的潜能将进一步释放。未来,路跑运动在提高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搭建展示城市和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平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愈发凸显,在助力强国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综合价值还将不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