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 成都如何做到全国第一

2021-09-02 来源:中国体育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日前印发《2020年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情况通报》(以下简称《通报》),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共110个监测城市中,成都市以83.72分位居2020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第一位。而在细分领域排名中,成都市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也以83.99分列全国第一。

 

事实上,早在2019年,成都市体育局就做了“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民对全民健身活动总体满意度为92.41%。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5分钟健身圈、到达健身场地的便捷程度、科学健身指导等方面。


全民健身设施提档升级

 

社区运动角越来越密,综合运动场越来越多,体育公园越来越大,运动健身越来越方便,是近几年来成都市民的普遍感受。

 

成都以筹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契机,大型体育场馆提档升级。近三年全市投入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经费超过180亿元。东安湖世界大运公园、凤凰山体育公园、高新体育中心、香城体育中心等13处新建场馆拔地而起,猛追湾游泳场、成都市射击馆、城北体育馆、全国重点乒乓球运动学校体育馆等36处场馆经过改扩建后焕然一新,为带动全体市民参与运动健身筑强实体支撑。

 

根据成都市体育局最新统计,截至2020年底,成都各类体育场地数量已超5万个。其中,由各级政府为主投资建设面向公众开放的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即全民健身体育场地设施,占到一半以上。各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1个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游泳池,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国民体质监测中心)覆盖率稳步提升。截至目前,全市“两中心”覆盖率达100%;2020年末,“一场一馆一池”覆盖率达到90.9%,全域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成都市健身路径‘1+2’工程”(1条标准健身路径+2台乒乓球桌),实现街道(乡镇)级全民健身设施配备和文体活动站全覆盖。

 

到2035年,成都室外体育活动场所、综合健身馆将在每个街道/乡镇实现全覆盖,建成体育公园不少于10座。

 

为了进一步实现“15分钟健身圈”,成都还鼓励利用贴近市民身边的“金角银边”空间打造示范性的“社区运动角”。今年5月亮相的桥下运动空间——府青运动空间,老旧厂房改造的篮球馆——1891篮球训练基地,以及江滩公园内的锦江绿道运动场所、锦城绿道水上运动区,都已成为市民热捧的网红运动场。


群众体育活动参与度高

 

除了市民“自由打卡”运动,成都还组织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据悉,成都市年均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突破4000场次,体育人口比例提升至48.6%。

 

体育人口比例上涨,也得益于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积极开展。目前,成都共建体育特色学校636所,年均举办市级青少年竞赛100余项次,“十大阳光体育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00万人次,学生体质合格率97.8%。

 

成都大力推动体育赛事活动走近市民、服务市民,促进体育健身融入生活,树立运动成都大品牌。着力构建精准服务社区、精准服务市民、精准满足需求,覆盖所有绿道、覆盖所有人群、覆盖应有项目的“三精准”“三覆盖”良好局面。

 

数据显示,仅去年,成都公共体育场馆就已免费(低收费)接纳体育锻炼人数423.93万人次。

 

群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

 

近年来,成都开展了各式各样内容精彩、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

 

围绕“爱成都·迎大运”主题,2020年,成都举办“天府绿道健康行”和“社区运动节”两大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其中,各级各类天府绿道健康行主题活动突破600场次,发布了《成都市开展社区体育运动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实现全市社区开展社区运动节全覆盖。

 

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已是成都新名片。原本“小众”的冰雪运动也逐渐成为成都公共体育的一部分,掀起运动打卡新风尚。

 

据统计,成都目前共计建有各类冰场13处,各类雪场近20处,年均有近100万人次进入各类冰雪场馆参与冰雪运动体验和消费。

 

“冷冰雪”转化为“热经济”等新型“体育+旅游”消费模式正成为市民健身、教培计划首选。

 

公共体育,是城市体育的基础。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是培养市民运动习惯,实现体育健身蔚然成风的重要条件。成都从世界赛事名城向世界体育名城演进跃升,公共体育必然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