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需于民 从“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入手——“向下”的全民健身更有力量

2023-07-11 来源:中国体育报

“您的性别”“您的年龄”“您来奥体的频率”“您来奥体健身的时间”“您对体育场地设施服务是否满意”“您对奥体提供的全民健身活动、公共健身资讯是否满意”……

 

这是日前国家奥体中心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奥体青年”发布的《健身群众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调查问卷》,问卷共设计了23个问题,征求广大健身群众对国家奥体中心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的意见、建议。

 

这份调查问卷是国家奥体中心组织开展的2023年“关键小事”年轻干部调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年轻干部自发组建两支调研小组,分别围绕国家体育训练基地和全民健身示范基地融合发展、打造“十五分钟健身圈”等主题开展调研活动。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持续深入,如何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成为各界普遍关注、关心的问题,对此,不久前举行的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探索了方法和路径——从“我们要提供什么服务”向“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服务”转变,通过分类指导切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达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场地建设更多元、更智慧

 

在国家奥体中心,新落成了国奥生态智慧健身园,这是国家奥体中心与铁人体育合作打造的全龄友好型、高科技、智慧化室外健身乐园。近2000平方米的园区内铺设了专业的彩色塑胶地面,分布着“室外健身智能驿站、青少年体能训练、趣味体测、智能体测、互动足球区、乒乓球区、儿童游乐区、棋牌区”8大功能区,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老、中、青),不同健身场景(个人健身、亲子健身)的多样化健身需求。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健身群众都在智能体测区监测后才开始锻炼。63岁的北京市民孙庆福说:“现在干啥都讲究科学,健身也要科学,先体测再锻炼更安全、更放心。”还有不少群众带着子女、孙子孙女一起健身,一幅其乐融融的场景。

 

破解“健身去哪儿”难题,群众身边场地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但在具体工作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健康水平甚至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场景的群众的需求都各有不同,这就要求场地设施建设动态更新供给内容、供给形式。诚如国家奥体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说,将继续为健身群众创造出智能便利的运动健身空间,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健身、享受健身的热情,朝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覆盖全民、服务全民、造福全民的目标不断努力。

 

健身指导更科学、更具体

 

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山东日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副会长张静感触很深,她说:“过去指导的更多的是中老年健身群体,方式方法比较固化、单一,现在随着更多年轻人的加入,健身指导也要更科学、更具体。”

 

张静介绍说,年轻人理解能力强,在教授时除了基本动作外,还要讲清楚原理,但他们只要理解了就能迅速接受、迅速掌握。张静分享了自己在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教学的经历,教授八段锦和易筋经之前,会从基本功站桩教起,告诉学员每一个动作的理论依据、作用效果,年轻学员们很快就能学会。

 

不久前,“万村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在日照启动,自2023年至2025年,利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1万个以上行政村培训女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于农村健身群体,张静也有不少授课体会,她介绍,在农村,大家普遍没有掌握太多科学健身方法和技能,因此都是从简单的广播体操教起,学会后再慢慢传授健身气功、太极拳等功法。

 

坐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张静的工作不但让科学健身指导更科学、更具体,也让全民健身工作者更生动、更可爱。正是得益于大量瞄着问题去、迎着问题上,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想问题、找办法的基层体育人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让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有了着力点和支撑点。

 

健身组织更灵活、更多样

 

“孩子跳了多少个?”“一分钟能连续跳100多个,但最后体能有些跟不上。”“我看了视频,发现孩子还是起跳太高了。”

 

这是“河北跳绳交流群”里的日常。不少家长将自己孩子跳绳健身的视频发到群里,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会对孩子的动作进行点评、指导。

 

该群是借“河北全民健身线上运动会花样跳绳云展演”的机会成立的,群里都是参赛的孩子、家长、评委等,比赛结束了,群里的活跃度丝毫没有消减,反而成为大家互相交流、提升的好平台。

 

石家庄跳绳协会会员郑伟是该群的发起人之一。他介绍,作为社会体育指导员,最头痛的事就是找不到健身群众在哪,现在有了微信群,感觉像找到了“组织”,自己也更有干劲了。

 

各级各类体育组织是提供全民健身服务的主体,但在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不断增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可普及性的大背景下,仅仅依靠官方组织、体育协会是远远不够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以扶持、指导、规范,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搭建多元体育服务平台,形成群众带动群众、群众组织群众、群众指导群众的良好局面是必由之路。

 

微信群里的跳绳组织,不应是个例和盆景,而应该是常态和风景。俯下身、弯下腰、扎下根,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下”的全民健身,往往更有力量。(转自7月7日《中国体育报》01版,作者: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