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体教融合 湖北青少年体育发展走出特色之路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湖北省近年来在深化体教融合方面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青少年体育改革发展新路。
芳菲四月,春意盎然。2025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在湖北武汉举行,聚焦青少年体育这一关乎国民素质根基与民族精神塑造的重要领域,湖北以“传承奥运基因 打造人才高地 推动‘61530X行动’成势见效”为主题,勾勒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生动画卷。
体育支教: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
原湖北女篮队员王梦在湖北省宜昌市体育运动学校担任专业篮球教练期间,收到学生手绘的篮球战术图生日贺卡,她至今仍记得这段日子。两年前,她响应号召赴宜昌市西陵区东山中学支教,从零开始组建了一支由12人组成的女篮队伍。
在王梦的指导下,这支队伍迅速成长。每天清晨,她都会带领孩子们练习基础动作,加上每周一次的篮球课和周末的加练,不到一年,东山中学队斩获西陵区篮球赛女子初中组第一名,多名队员入选区、市队并获得宜昌市甚至是湖北省冠军,5名队员获授一级运动员称号,3名队员获授二级运动员称号。如今,东山中学已成为宜昌市体育后备人才培训基地,东山中学的校女篮队名声在外,学校新学年招生时,一些家长甚至表示“就是冲着女篮而来”。
王梦的同事龚玺在常刘路小学支教的武术项目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该校被评为2023-2025年全国武术进校园试点学校;葛洲坝实验小学的跳水和体操项目为湖北省队输送了多名人才。
为解决基层特别是偏远地区学校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湖北省自2023年起组织实施“千师百校”体育支教行动,通过 “一主两辅” 招募模式,打造支教与选材结合、教练与教师组合、学校与体校融合的 “三合” 模式,每年参加体育支教的志愿人员已超千名,覆盖30个县(市、区)的200余所基层中小学校。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走进校园,让孩子们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也为竞技体育储备了更多后备人才。
体教融合:让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
在湖北省体育局洪山体育中心英东游泳馆的跳水馆里,16名小队员在教练的指导下进行训练。跳台背后的墙壁上,悬挂着周继红、伏明霞、肖海亮、刘蕙瑕、王宗源等奥运冠军的大幅照片。这里还走出了昌雅妮、郑九源、程子龙等多名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
“这些孩子年龄在6至10岁,来自襄阳、十堰、仙桃等多个市州。”有“金牌教练”之称的欧爱江告诉记者。除了跳水之外,洪山体育中心少儿体校还有游泳、羽毛球、体操等多个项目,目前在校在训的孩子有300多名,孩子们的年龄也都相仿。
在小学教育阶段,孩子们如何做到文化学习和体育训练平衡?欧爱江介绍,洪山体育中心通过与属地学校签订共建协议,保证学员同样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白天,孩子们被专车送往白鹭街小学和东亭小学正常上课,下午四点放学后接回训练到晚上7点,训练结束后还会有武汉小学的老师来队里给孩子们进行文化辅导。
位于潜江市少儿体校的湖北省小轮车训练基地,也是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十多名队员目前正在抓紧备战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该校学生白天上文化课,下午放学后或者节假日进行体育训练。
2022年,湖北省体育局联合湖北省教育厅印发《湖北省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创新实施体校建设“61530”行动计划,深入推进12个体教融合示范区试点建设,让体校、学校、社会组织三大阵地的融合更加深入,让培养的体育后备人才全面发展。
深化改革:湖北青少年体育发展新篇章
湖北省在深化体教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体育支教和体校建设,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体育人才培养联盟,共同开展体育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同时,湖北省还积极举办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和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和锻炼机会。
在赛事方面,湖北打造“县赛广泛参与、市赛注重选拔、省赛突出精英” 的参赛机制,举办了多项省级青少年体育赛事,如湖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湖北省青少年篮球锦标赛等,吸引了大批青少年参与。这些赛事不仅提高了青少年的体育竞技水平,还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和兴趣。
在活动方面,湖北省开展了“阳光体育大课间”“校园足球联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同时,湖北省还积极推广体育文化,通过举办体育讲座、展览等形式,让青少年了解体育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展望未来:为体育强国贡献湖北力量
湖北省体育局副局长骆启义表示,体校建设任重道远,体教融合春山可望。湖北省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和做法,完善政策措施,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育工作水平。
未来,湖北省将继续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成体育强国作出湖北贡献。(转自4月21日《中国体育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