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力量融入生活半径 打造家门口的智慧健身圈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门有块大屏幕,只要跑得快就能“上榜”。清晨6点半,张宇成戴上运动手环,用晨练为一天的生活充满电。“以前跑步凭感觉,现在凭数据,心率、步频都能同步分析,还能和跑友们PK。”他笑着说。
这样的智慧健身场景,如今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身边。山东济南今年打造的万米公园智慧健身步道,样板段预计将在“五一”前对外开放,智慧健身步道是在公园现有的绿道基础上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升级后的绿道沿线设置了智能数据采集设备、AI智能识别互动大屏和识别摄像头,人们即使没有携带电子运动设备,也能方便快捷地记录自己的运动数据、运动量、心跳、运动排名等,掌握自己的运动和身体情况,感受共享智能健身带来的健康与乐趣。“智慧健身圈”让智慧健身设施正从“离家远”变为“抬脚见”,全民健身正迈入智能化、普惠化,既能提高运动的效率,又能增强运动的乐趣,提高了人们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智慧的设施、优美的环境让奥森公园成为北京跑步爱好者的聚集地。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大屏幕的榜单不仅有最近30天在奥森公园跑步的打卡排行榜,还涵盖了3公里、5公里和10公里的配速运动榜单。跑者在奥森跑步时,能据此给自己设定更具挑战性的目标,让跑步变得更有成就感。”跑道沿路还设置了运动驿站,“每隔1千米就有一间,屋内有触控大屏幕,可以跟着上面的指导动作进行跑前热身和跑后放松。”张宇成说,“有了运动驿站,就不会偷懒忽略热身和拉伸的环节,让健身跑步更能保质保量完成。”
同样的智慧运动场景出现在北京市昌平区的白浮泉体育公园。周瑾每周末都要来这里跑步,已经跑了十多年的她过去喜欢公路夜跑、操场跑,但现在她最喜欢的还是来体育公园里的智慧跑道跑步。“家附近有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公园真的很幸福。”周瑾说,“公园里环境好,智慧跑道也很有趣,不用戴任何电子设备,沿途的AI检测杆就能实时反馈和记录每个人的跑步里程、速度等信息。”跑道全程环线9.4公里,通过人脸识别、大数据、AI等技术实现个性化监测,能够自动捕捉并记录跑者的运动数据。“智慧不是炫技,而是让运动更普惠。”昌平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园日均接待量超上万人次,健身设施每天使用率达80%以上,真正实现“从3岁到80岁,人人都是运动员”。
在上海徐汇区康健体育公园,有几顶白色的遮阳篷,每顶遮阳篷下安装着不同种类的健身器械,它们的共通点便是都有一颗智慧的“大脑”,这些智慧健身器械成了来这里健身的好帮手,人们用手机扫描器材上的二维码,打开小程序,就能看到每个设备的运动教程,还能将运动数据实时上传到手机软件,获得相应的运动指导。为科学规划健身流程,室外智能健身房被划分为四大区域,初试者根据指引标识,在场地的体质测试区完成系统测试后,平台便会生成每个人专属的“运动处方”。根据训练目标,在心肺功能区进行有氧锻炼、在力量训练区进行抗阻训练,在拉伸训练区练习拉伸,一整套“私人订制”的运动计划就完成了。家住公园附近的70岁的宋强基本每天都要来这里锻炼,相较于传统健身器材,宋强觉得这套智慧健身器材对老年人十分“友好”。“不仅可以测出身体的水分、体脂数据,了解自己身体状况,还能在锻炼时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调节速度、阻力,让自己‘量力而行’。”宋强说。
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智慧体育公园内,小朋友正跟着智慧互动大屏里的AI机器人做热身运动。“这里有智能太空漫步机、椭圆机,我们可以从屏幕上获取运动时长、消耗的卡路里等各项数据,运动成果一目了然。”锻炼者徐莉莉说。体育公园布置了齐全的运动设施,有室外智能体质测试亭、智能健身驿站、智能健身路径、智能健身步道等,将原本闲置的城市“边角料”转化为全民健身活力场。
智慧健身圈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圈,在智慧体育的助力下,更多群众找到适合自己的健身方式,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健康。(转自4月22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