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来 再出发一一二十大报告关于体育表述的学习(续一)
(冠军之路全国组委会总顾问 马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上一次的学习谈到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本次重点学习“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一、群众体育概念:在学术界关于群众体育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
(一)按传统认知,是指除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以外的各种人群的体育;
(二)是指大众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强身、健体、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一般不追求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三)是指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二、群众体育的特性
对象的广泛性、时间的业余性、内容的多样性、形式的灵活性、项目的随意性、活动的传统性、效益的社会性。
三、群众体育的组织与管理
以往群众体育的开展,往往是在号召、提倡的同时施以一定力度的行政影响,其组织与管理基本上是由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体育局)负责,由政府出人、出钱、出力来组织群众体育活动,这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除了以政府行为对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外,社团、民非、企业等社会各界乃至个体都有机会参与群众体育的组织管理活动中,虽然他们的初衷不尽相同,但繁荣群众体育的客观效果确实一致的。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心态已由“要我参加”转变为“我要参加”,被动参加体育活动者已不多见。
四、群众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一)群众体育是基础、全民健身是风尚;
(二)群众体育重在引领,全民健身重在参与;
(三)群众体育是一项事业、全民健身是一项计划;
(四)群众体育有宪法依据,全民健身有法律保障;
(五)群众体育是指相对人群,全民健身不分男女老幼;
(六)群众体育是“要我参加”,全民健身是“我要参加”;
(七)群众体育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全民健身是公民的权力;
(八)群众体育有先进个人评选,全民健身有运动达人产生;
(九)群众体育是全民健身的载体,全民健身是群众体育的抓手。
五、国家促进群众体育发展的举措
(一)群众体育的宪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
(二)群众体育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22年修订)
(三)群众体育的文件指导:如健康中国行动、体育强国建设、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体育公园、社区足球场建设运营、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等。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责任、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委托运营场馆开放服务等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
(四)群众体育的顶层设计
一是组织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
二是开展公共场馆开放服务提升行动;
三是落实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履行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等方面的政府兜底保障责任;
四是推进智慧化体育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和全国公共体育设施电子地图;
五是推动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特别是向社区居民开放;
六是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体育协会开展社区运动会、社区群众体育赛事活动。
(五)群众体育的“六边工程”、“六个感受”和“六大支柱”
2017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提出构建便民利民的新型公共服务体系,即“六边工程”,其主要内容:
一是完善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让群众有归属感;
二是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场地,让群众有获得感;
三是组织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让群众有满足感;
四是举办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让群众有成就感;
五是提供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让群众有安全感;
六是讲好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故事,让群众有荣誉感。
群众体育的六大支柱是:大众化、生活化、便利化、科学化、智能化和法制化。
六、竞技体育概念: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的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
七、竞技体育的特点
(一)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
(二)具有一定的示范、引领和教育意义;
(三)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
(四)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深受大众喜爱;
(五)按照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
(六)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
八、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与区别
(一)竞技体育是木,群众体育是本;
(二)竞技体育是高度,群众体育是广度;
(三)竞技体育是专业运动,群众体育是业余爱好;
(四)竞技体育具有观赏性,群众体育具有娱乐性;
(五)竞技体育是少数人的事,群众体育是多数人的事;
(六)竞技体育是挑战人体极限,群众体育是增强人民体质;
(七)竞技体育是高手之间对决,群众体育是人人都可参与;
(八)竞技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延申,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
(九)竞技体育是群众体育质的飞跃,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量的扩大;
(十)竞技体育离不开群众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离不开竞技体育的示范。
九、竞技体育的政治影响(举例说明)
(一)1959年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联邦德国(前西德)多特蒙德举行,中国运动员荣国团获得男单冠军,为中国夺得世界体育比赛中第一个世界冠军。回国后,荣国团受到了"民族英雄"般的礼遇,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贺龙亲自到机场接机、献花;毛泽东多次接见;周恩来将容国团夺冠和十年国庆列为1959年的两件大喜事。其格言“人生能有几次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成为中国广大体育健儿的座右铭。这个世界冠军为中国乒乓球称雄世界做出杰出贡献,也从此改变乒乓球项目在中国体育体系中的地位,乒乓球就此开始被奉为"国球",渐渐成为了民族情感的寄托,成为国家运动的象征。
(二)1971年3月28日,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正式开幕,此前缺席两届比赛的中国队虽然决定参赛,但如何同美国乒乓球队接触是个问题。当时正处在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中美关系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问题。但此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意外插曲:赛程过半时,美国选手科恩错上了中国队的专车,面对着一车中国人,科恩不安地站在车门口,此时,坐在最后一排的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毅然走上前去主动和这位美国运动员握手交谈,并送给他一块杭州织锦留作纪念。第二天科恩刻意准备了一个别着美国纪念章的运动衫送给庄则栋。第三天,美国副团长哈里森向中国代表团提出希望邀请美国球员访问中国。代表团马上打电话向国家体委报告,国家体委将这一情况向周恩来总理反映,周恩来总理把体委的汇报文件圈阅后,送毛主席审批,毛主席最终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次日,美国国务院接到驻日本大使馆《关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立即向白宫报告,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深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发电报给美国驻日大使,同意中方的邀请。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包括科恩在内的美国乒乓球运动员经香港抵达北京,科恩等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美国运动员。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小球推动大球”,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向了正常化发展的道路,并为后来新中国的国际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1981年,中国女排参加了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杯排球赛,以7战全胜的成绩首次夺得世界杯赛冠军;1982年的秘鲁世锦赛上中国女排再度夺冠;1984年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实现了三连冠的梦想;1985年的第四届世界杯和1986年的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连续夺冠。于是,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创下的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五连冠",开创了我国大球翻身的新篇章。受"女排精神"鼓舞的北大学子则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人民日报》还开辟了“学女排,见行动”的专栏,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女排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拚搏精神,这种精神在当时的中国被大力提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女排精神”广为传颂,其实就是在向国人和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
(四)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团结、友谊、进步”是北京亚运会提出的口号,中国队以金牌183枚,银牌107枚,铜牌51枚高居金牌榜和奖牌榜首位,从而确立了亚洲体坛霸主的地位。北京亚运会的圆满成功,不仅使亚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运动员之间增进了了解,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也使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了解到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勤劳智慧的民族的性格。中国为北京亚运会做了历时四年的准备,投资20多个亿,建了大量的立交桥和宽敞的马路,市容也焕然一新。这是北京继50年代兴建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以来的又一次大规模城市建设。亚运期间有个段子是真实事件,两个人走在北京街头,无意中撞着了,剑拔弩张之际其中一人说,“小子,今天不跟你吵,办亚运会呢!”摩擦顿时烟消云散。在"团结、友谊、进步"的旗帜下,人们通过交流得到互相理解,中国作为东道主,成功地举办了亚运会,也成功地让全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亚洲,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五)2008年8月8日晚上8时整北京奥运会在中国首都北京开幕。中国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这是奥运历史上首个登上金牌榜首的亚洲国家。“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文简意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口号体现了作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核心和灵魂的人文奥运所蕴含的和谐的价值观;表达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共有美好家园、同享文明成果、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表明了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正在大步走向现代化的伟大民族致力于和平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坚定信念;传递了中国人民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的心声。
(六)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拉开帷幕,中国队9金4银2铜位列奖牌榜第三,取得了冬奥会历史上最好成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北京也是继1952年挪威奥斯陆之后,第二个举办冬奥会的首都城市。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精神的中国宣扬,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在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北京冬奥会主题口号发出的声音是汇聚、是共享、是未来、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主题口号寓意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感召下,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守望相助、共创美好未来。
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是二者关系的选择,二者之间是一个互促互为、相互促进的关系,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从不同层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综合实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选择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即: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阶段
1952年2月18日,为准备参加第15届奥运会,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了《选拔各项运动选手集中培养的通知》,明确指出:“......必须使普及与适当范围内提高体育技术水平相结合,以取得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新中国第一次提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体育文件。在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前期,在经济、文化落后和体育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党和政府一方面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另一方面又集中了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保证竞技体育的发展,因而出现了我国体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但由于国民经济比较落后等原因,“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面临许多实际困难,特别是随着国际大赛各国竞争日趋激烈,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限,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发展的规模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常常是顾此失彼,因而易被忽视和受到影响的往往是群众体育。
(二)协调发展阶段
1987年全国第二届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和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战略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1989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提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要求,并把它作为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指导方针。1995年6月和7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颁布,这两个计划对应着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表明了国家和体育决策部门在认识和落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这一基本指导方针的过程中,上升了一个高度。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第二条指出:“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促进各类体育协调发展”。至此,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及“协调发展”战略思想完成了从思想到政策、法规、法律的演进过程。
(三)全面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和二十大报告均提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这既是党和国家重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工作的延续,同时赋予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新的内涵和外延。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两翼齐飞、共同发展,不仅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坚实基础,也是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1、竞技体育发展成绩斐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通过几代体育先驱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骄人的成绩,摆脱了东亚病夫,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举国体制的推动下,中国运动员不断在各大国际赛事中争金夺银,刷新了一项又一项的世界纪录。90年的北京亚运会、08年的北京奥运会、22年的北京冬奥会,我国已经跻身世界一流体育大国水平。优先发展竞技体育,实施金牌战略,是受当时的国民经济和国家综合实力所限,只能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等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因此,竞技体育成绩的快速提高是有着特殊的国际因素和历史原因的。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民群众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需求,要使竞技体育得到可持续发展,就要使竞技体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竞技体育的需求,只有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才能保证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群众体育发展需补短板
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及协调发展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群众体育的发展还较缓慢。体育资源不足,社会经济条件有限,人们生活水平不富裕,群众体育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还不能倾力而为,其发展必然受到制约,导致群众体育领域长期存在诸如投入少、场地小、受益面窄、活动的开展不尽如意。同时,群众体育的发展也存在着地区差异与城乡差异,广大中小城市、农村或边远地区,群众体育显得较为薄弱。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呈现一强一弱,群众体育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影响中国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国家也颁布了例如《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等一系列支持群众体育发展的政策;采取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行动、设立国家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周等措施;全运会从第十二届起设立群众比赛项目,首次提出了“全民全运”的口号,希望通过大赛让更多人投入全民健身的行列,增强普通百姓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我们既要避免以牺牲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换取群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又要维护竞技体育在国际上总体实力的进一步加强,同时又不至于削弱群众体育的发展。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无疑是新时代体育新的起点。
3、建设体育强国,二者缺一不可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而转变形成的,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群众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众多的体育后备人才,而竞技体育则可为群众体育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给予技术性指导和服务等。作为一个整体的体育事业,群众体育如果离开了竞技体育就会失去先导和魅力,竞技体育如果离开了群众体育就会失去基础和支柱,两者互相依靠、互相渗透、互为需要、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党和国家也充分认识到,不能局限于体育大国,要向体育强国迈进,建设体育强国,就必须把群众体育的发展放在和竞技体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国家、社会、民众既需要发展群众体育,又需要发展竞技体育,二者必须全面发展,体育工作要实现“体育强国梦”,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目的、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点,但在运动的内容、形式上有共通性,在实现各自目标时所产生的效应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转化,互相促进。现如今,竞技体育表现在大众认识方面更加理性,我国已开始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型”。当代体育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社会亲和力于一体,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回顾过去,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今非昔比;展望未来,中国体育事业依旧任重道远。
(未完待续)